李采芹先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消防科普和歷史文化工作者,被譽為“消防歷史文化執(zhí)炬第一人”。
通過他的著述和編纂的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我們能從容瀏覽中國消防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品味消防獨特的歷史文化。
李老(前排中)和中國火災大典部分作者合影
中國消防界人人熟知他的名字,世界漢語消防學界也鮮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數(shù)部著作今天已陳列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書架上。
李老(前排左二)和中國消防通史部分作者合影
他就是李采芹,一個幾十年來為中國消防科普和歷史文化事業(yè)開拓了諸多第一的學者。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最早公開出版發(fā)行的消防讀物《戰(zhàn)時消防》,到上世紀70年代全國發(fā)行數(shù)十萬冊的消防常識問答》。
再到中國第一本消防月刊《上海消防》,再到我國第一部大型消防工具書《防火檢查手冊》,
還有上世紀90年代的《防火手冊〉、《滅火手冊》、《中國火災大典》和本世紀煌煌15卷的《中國消防手冊》,以及今天李采芹正在主編的《中華佛教寺院名勝大典》,
數(shù)十本疊摞起來超過了他身高的著作,是他為中國消防學界奉獻的寶貴財富。
少年學子薄采其芹思泮水
用中國消防歷史文化工程奠基人這個詞來稱謂李采芹一點都不為過。他蒼老瘦弱的身軀下,蘊含著難以置信的驚人力量。
走近他,了解他,就看到了他永遠挺拔的身姿,像壓傷的蘆葦一樣,在人生起伏中,永遠不會折斷,永遠充滿堅韌。
1930年10月,李采芹出生在四川珙縣當?shù)赜悬c名望的大戶家庭。出生時長輩給他起名德馨,語出《尚書·君陳》"明德惟馨”。
李采芹幼年時就在家族辦的私塾里讀了幾年之乎者也,奠定了較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
初中時一位老師為這個好學少年取了“采芹”之字,典出《詩經(jīng)·魯頌·泮水》中的“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與名字里的“德馨”相對應。
“采芹”這兩字是老師的殷切期盼,希望他刻苦讀書做出好的學問,如同水泮的香芹一樣把芬芳留在人間。
后來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把“采芹”當作本名,以紀念恩師,同時也激勵自己不斷進取。
1949年初,19歲的李采芹參軍,不久就進入華東軍政大學,成了“學習積極分子”,參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52年,李采芹由部隊轉業(yè)到公安學院上海分院當老師,上世紀60年代初調(diào)入上海市公安局消防處。
李采芹剛參加消防工作是半路出家,面對生產(chǎn)工藝防火、火災的危險機理等問題還一知半解。
他一面找來《物質(zhì)燃燒原理》等蘇聯(lián)消防學校的5本教材,刻苦攻讀,一面向工作在線的同事學習,請教業(yè)內(nèi)專家,很快便掌握了不少消防業(yè)務知識,成了內(nèi)行。
談到李采芹在消防部門的20多年,不能不談到原上海市公安局消防處已故老領導張振亞。
李采芹勤奮肯干的工作精神和他的一支筆,在老處長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張振亞知人善任,力排眾議,把編寫《戰(zhàn)時消防》、《消防常識問答》、〈防火檢查手冊》等消防專著的重任,交給這個進入消防部門才幾年的“新兵”,李采芹也由此得到了學習提高的機會。
逆境崎嶇頑強拼搏結碩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是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一段話,說的是,歷史上不少古圣先賢都是身處逆境而奮發(fā)完成經(jīng)世之作的。
命運對于李采芹也是多舛的。早年在部隊受傷失去右眼,誰能想象他所有的著作是用僅有的左眼完成的。
又有誰知道他在下基層勞動鍛煉時因工傷導殘致右手四指斷肢再植。
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押送勞改農(nóng)場。1994年,相伴了40多年的妻子永遠離去。
他的個人經(jīng)歷中有太多常人無法想象的苦痛。但是他以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堅韌和毅力,通過與命運不屈的抗爭,把這些苦難全部變成了來自上蒼的祝福。
在離開消防部門之后,他還堅持當“義務消防隊員”,完成了《中國古建筑與消防)、《防火手冊〉、《滅火手冊》、《中國火災大典》、中國消防通史〉、《中國消防手冊部》,一部又一部中國消防歷史文化的巔峰巨著。
李采芹這種豁達、頑強拼搏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李采芹嚴謹細致的治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著述風格,表現(xiàn)在他及其團隊在審校過程中對每條史料都經(jīng)過認真核對、考證,糾正了文獻記載中前人的不少差錯。
當時有位大洋彼岸的學者,曾認為“大陸出版的近代歷史書”是帶有“宣傳色彩”的。當他看過《中國火災大典后,發(fā)現(xiàn)其中所收錄的火災史料,都全面、客觀反映歷史的真實,這使他“驚嘆不已”。
在他發(fā)表的《舊年禮物》的文章中感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并稱贊這是一部“具有永遠的科學價值”的“奇書”。
樓臺煙火鐘情古建大師贊
唐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道盡了世事滄桑。如果我們把句中“雨”字改為“火”,卻可以拿來說明我國歷代木構建筑留存至今極其稀少的緣由。
《中國古建筑與消防》是李采芹與另外一位學者王銘珍合著的一部力作。記者對它情有獨鐘。
對于中國文化的真切情感,李采芹太強烈了。當初為什么寫這本書,是源于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巨大的創(chuàng)痛,那就是1972年4月8日峨眉山金頂永明華藏寺大火。
這把火不僅燒毀了8200平方米古建筑和8972件珍貴歷史文物,更讓人驚詫的是如此特大火災,竟然沒有留下完整的檔案。
1984年,李采芹在成都參加會議,從《四川日報》總編那里聽說了這次火災,便只身上了峨眉山,10余年前的火災現(xiàn)場依舊,一大片瓦礫余灰,一根根烤焦了還挺立的峨眉霧松,滿目蒼涼。
他經(jīng)過深入的調(diào)查采訪,弄清了火災的來龍去脈,卻也在心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傷痛。
為更好地保護現(xiàn)存的古建筑,亟需本普及古建筑消防的書,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一輩古建筑專家單士元、陳從周和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大力支持,并分別寫了書名、作序和題詞。
1989年,公安部和文化部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召開古建筑消防會議。
李采芹在會上向大家介紹了這部書的內(nèi)容和意義,大聲疾呼,加強古建筑的消防保護是我們的神圣責任,否則就上愧對列祖列宗,下愧對子孫后代。他的呼吁引起全體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在《中國古建筑與消防)書中,很多案例都是李采芹走訪的第一手資料。
2009年(中國古建筑與消防》的修訂再版,又增加了許多世界范圍的古建筑火災案例,展示了這學筆耕不綴的勤的勉。
結緣佛教耕耘不止馬拉松
在2490年前,希臘人打敗了幾倍于自己的波斯遠征軍,士兵斐里庇第斯為了使勝利的捷報早些傳遞給自己城邦的同胞,一口氣不停歇地跑了42公里多,隨即倒地而去。他的這一壯舉為世界體育運動留下了一項“馬拉松”。
已是人生耄耋之年的李采芹,如同希臘士兵斐里庇第斯一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的人生沒有停歇。
為什么這樣,他在首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作《發(fā)揮余熱著述消防》的發(fā)言道出了心聲:
“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一生都應該對社會做出一點力能所及的奉獻,給子孫留下一點好的記憶。這樣,到告別人世的時候,就沒有遺憾了!”
當他人生事業(yè)的馬拉松賽跑跨越了難以計數(shù)的障礙后,李采芹又在不停歇地奔跑,準備跨越另一個障礙,這就是《中華佛教寺院名勝大典》。
李采芹老師怎么搞起佛教來了?記者開始也不甚了解。
在采訪中,李老開門見山地說,早在20多年前就發(fā)愿編部全國古今佛教寺廟的書,填補一項歷史文化空白。
佛教傳入我國2000年來,歷朝修建的寺廟約在30余萬座,雖屢毀屢建,而留下來的卻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都毀于火災。
他主編的(中國火災大典》中收錄歷史上的寺廟火災多達4000余條。
總結這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召示后人,有利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推動寺廟的保護工作。
談到消防與佛教的關系時,李采芹說:曾經(jīng)有人說過,消防與佛教有緣,被稱為寺廟的保護神。
而我卻認為,佛教救苦救難的思想同消防搶險救災的宗旨完全相通,殊途同歸,消防是人間佛教的忠實踐行者。
朋友們?yōu)槔罾希ㄗ蠖┳?/p>
李采芹獻身消防文化事業(yè),已經(jīng)鑄就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他仍繼續(xù)奔跑在馬拉松途中。
記者在“架雨軒”書齋采訪結束時,老人拿出一本出版社剛送來的《中國歷朝火災考略》。這是以他的書齋命名的《架雨軒文集〉第二集。
第一集《中國古建筑與消防)〉(修訂本)已于2009年出版,明年將出版第三集(中國消防文史叢談》。書齋里,四壁圖書滿架,地板上也堆滿了齊胸的圖書和稿件,散發(fā)出陣陣幽香。
架雨軒”,是佛教大居士趙樸初題賜,這就是所謂的“緣”,也注定了這里就是李采芹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消防歷史文化緣場。
END
文|葛鋼
圖|來自個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