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中庸決策觀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中庸決策觀是指在決策中主張人們在決策過程中選擇自己的行為目標和方案時應“適可而止”,達到中等程度的要求和水平即可。

思想來源中庸決策觀淵源于華夏上古文化的儒家思想,一經孔子的確立,便已具有了較為完整的政治決策思想體系。這一體系以人為中心,以“禮”、“仁”、“中庸”三大觀念為基本理論框架構筑而成,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人道觀出發(fā),形成了一套以求仁為本的治國方略。

第二,在重視決策的同時強調人在管理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求仁是孔子為政之道的根本,也是他一貫堅持的政治決策原則。

第四,堅持求仁原則,強調“以禮治國”,把禮當做政治決策的重要手段。

“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儒家學說和中華文化的核心。1

基本內容中庸范疇的基本內涵:中庸研究者多認為,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 “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lián),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中庸決策觀主張人們在決策過程中選擇自己的行為目標和方案時應“適可而止”,達到中等程度的要求和水平即可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被視為選擇決策行為的基本準則。2

原則中庸的原則如下:

慎獨自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忠恕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至誠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決策觀的原則如下:

執(zhí)中守正: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折中致和: 執(zhí)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wěn)定、和諧。1

應用“中庸”是一種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講究執(zhí)兩用中、適量守度、執(zhí)經達權。用現(xiàn)在的話理解就是要求人們在一個復雜的時空中,在諸多可供選擇的可能性中,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遵循客觀規(guī)律,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在做人、做事、做企業(yè)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則,又要順應變化的環(huán)境,因時、因事、因勢、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以求無往不通,無往不勝。其根本宗旨是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沖突,使矛盾和沖突的雙方協(xié)調統(tǒng)一,達到穩(wěn)定管理秩序的目的,最終實現(xiàn)“中和”的理想的狀態(tài),共同構成和諧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中庸思想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階級奉行不悖的治國思想和行為準則,對現(xiàn)代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有一定參考、借鑒價值。中庸思想具有的“全面”、“適度”、“權變”、“和諧”的特征對企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更是有著的較好指導作用。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武偉 - 高級工程師 - 天津直升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