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外側皮下,為全身最大的闊肌,呈直角三角形,上內側部被斜方肌遮蓋,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髂嵴外側唇后1/3。
輔助結構1、以3~4個肌齒起自下3~4個肋骨外面。肌纖維斜向外上方,逐漸集中,經腋窩的后壁、肱骨的內側繞至大圓肌的前面,于大圓肌肌腱外側移行于扁腱,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嵴。
2、此肌收縮時使肱骨后伸、旋內及內收。拉高舉的上臂向背內側移動。
3、背闊肌受胸背神經支配。胸背神經屬運動神經,來自頸6~8,于腋部由臂叢神經后束分出,后下行與胸背動、靜脈伴行,隨血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近肩胛骨下角入肌肉,分為內、外側支,外側支在距背闊肌前緣3~4cm向下行走,內側支與肌肉上緣平行向內走行,胸背神經的分支與胸背血管的分支相伴隨,外側支較內側支粗大。
4、血液供應主要由胸背動脈提供。胸背動脈由肩胛下動脈分出胸背動脈長度為7.4cm,起點外徑0.2cm,向下越過大圓肌,沿背闊肌前緣深面與前鋸肌之間向下內行,在入肌肉處分為內、外側支,外側支在離背闊肌前緣3cm左右向下行走,支配背闊肌前外側部分的血運及側胸背部的皮膚。臨床上常做背闊肌轉位移植或肌皮瓣移植,以修復上肢、頸部、面部及胸部等處大面積缺損。
背闊肌及其起止點**部位:**在腰背部和胸部后外側。
**起點:**借腱膜起于第七~十二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十~十二肋外面。
**止點:**肱骨小結節(jié)嵴。
**支配神經:**發(fā)自脊神經臂叢的胸背神經。
相關臨床技術及應用1、背闊肌皮瓣是臨床最常用的肌皮瓣之一,背闊肌皮瓣因部位隱蔽、血運豐富、切取范圍大、抗感染能力強,是理想的皮瓣選擇。手術時常切取部分背闊肌而非全部肌肉,當利用背闊肌皮瓣進行創(chuàng)面覆蓋而非肌肉功能重建時,由于切取背闊肌的同時將胸背神經亦切斷,因此保留下的背闊肌由于無神經支配也喪失了其功能。近年來,我們根據(jù)支配背闊肌胸背神經的解剖特點,切取肌皮瓣時保留了胸背神經的支配,從而保留了未切取部分背闊肌的功能,減少了供區(qū)的代價,所移植的背闊肌皮瓣仍有良好的血供。
2、影像學應用
近年來隨著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的發(fā)展,,CT血管造影已逐漸應用于游離皮瓣的顯微外科修復。皮瓣切取的關鍵是解剖提供其血供的血管,但由于血管類型變化多,部分肌皮穿支解剖復雜、費時,術前血管蒂及穿支血管的準確定位尤為重要,血管三維重建實現(xiàn)了手術模擬及術前設計。CTA及三維重建的意義不僅在于發(fā)現(xiàn)血管變異或畸形,降低手術風險及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通過術前了解血管走行、管徑,達到合理設計皮瓣目的。三維軟件可分割與重建獨立的骨、血管、皮膚、肌肉,重建的圖形可以單獨或組合顯示,便于各結構的觀察測量。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王萍芝 -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 山西大醫(yī)院 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