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瓦爾代爾(waldeyer)淋巴環(huán)”。咽部黏膜固有層中無數(shù)淋巴濾泡匯集成腺樣淋巴組織并連結成環(huán)。分為:①內環(huán)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咽側索、咽后壁淋巴濾泡及喉扁桃體組成。內環(huán)淋巴組織在12歲以前增生顯著,青春期后開始退化。②外環(huán)由咽后淋巴結、下頜角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頦下淋巴結組成。外環(huán)與內環(huán)相連外,還與頸淋巴結以及頸深淋巴結相續(xù)。此環(huán)對消化道和呼吸上端起重要保護作用。淋巴瘤可源于其中任何一扁桃體或占據(jù)整個環(huán)。
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舌扁桃體和腭扁桃體共同圍成的環(huán)形淋巴,叫咽淋巴環(huán)。此淋巴小兒時期發(fā)達,至成年后變小或消失。咽淋巴環(huán)對人體有防御功能。咽部有炎癥時,這些淋巴組織可部分或全部出現(xiàn)炎癥表現(xiàn)。臨床上咽淋巴環(huán)的急性炎癥極為常見,尤以小兒為多發(fā)。
局部解剖咽部淋巴組織豐富,包括扁桃體、淋巴結和淋巴濾泡。淋巴組織互相通連構成淋巴環(huán):內環(huán)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咽側索、咽后壁淋巴濾泡等構成,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入口處;外環(huán)由咽后淋巴結、下頜角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頰下淋巴結組成。兩環(huán)內淋巴組織互相通連,且內環(huán)淋巴流向外環(huán),外環(huán)淋巴流向頸外側淋巴結。
鼻咽部淋巴組織:
咽扁桃體 (腺樣體): 位于鼻咽部頂后壁交界處。咽扁桃體粘膜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間以復層鱗狀上皮,基質與腭扁桃體相同,均為淋巴網狀結構。咽扁桃體的縱槽中有大量粘液腺的開口,其粘液有清潔作用。咽扁桃體與咽壁間無纖維組織包膜,行咽扁桃體切除術時不易徹底切除。
鼻咽部淋巴管主要集中于側壁的前后方,淋巴先匯入咽后壁下纖維組織內的外側咽后淋巴結,再匯入頸深上淋巴結。鼻咽部淋巴管也可直接匯入頸深淋巴結或副神經淋巴結鏈。
臨床解剖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于口咽兩側,受到細菌感染會造成腫大、疼痛,稱之為扁桃體炎。此病好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
引起扁桃體發(fā)炎的病原開始多為病毒,以后再繼發(fā)鏈球菌等化膿菌的感染。扁桃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扁桃體炎常常是因為受涼,過度疲勞,身體抵抗力下降時, 存在于咽及扁桃腺隱窩內的細菌活力增強,由表面黏膜侵入腺體而 發(fā)病?;颊甙l(fā)熱惡寒,頭痛,肢體倦怠,咳嗽;吞咽時咽痛尤重,有堵塞感。扁桃體紅腫,表面有黃白色膿性分泌物,患者下頜角淋巴結腫 大壓痛。
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腺炎反復發(fā)作,或因局部炎癥遷延 不愈而致,多無明顯的癥狀,一般只有咽部不適、發(fā)干、發(fā)癢、異物感、 刺激性咳嗽等;有時表現(xiàn)為全身慢性中毒癥狀,如身痛、四肢無力、低 熱、易疲勞。扁桃體慢性充血或有疤痕,陷窩口可有干酪樣膿栓,下頜 角淋巴結腫大。
本病相當于中醫(yī)“乳蛾”的范疇,急性扁桃體炎相當于“風熱乳 蛾”,慢性扁桃體炎相當于“虛火乳蛾”。主要由于風熱邪毒從口鼻而 入,侵犯肺胃兩經,邪毒熏蒸于咽喉遂致本病,可分為熱毒內盛型、腎 陰虛型、肺經風熱型、肺脾氣虛型、肺胃蘊熱型、虛火上炎型。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吉宏明 - 主任醫(yī)師 教授 -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