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免疫球蛋白G(IgG)是在脾臟和淋巴結中合成,在人體血清中的含量最高(占Ig量的75%),而且在血清中半衰期長,主要分布在血清和組織液中,是抗細菌、抗毒素和抗病毒抗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機體抗感染免疫的過程中的重要物質基礎。由于IgG的含量最高,是人體免疫反應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它也是唯一能通過胎盤屏障的免疫球蛋白,對哺乳動物新生幼仔,新生兒抗感染起重要作用。所以通常人們提到免疫球蛋白都是對IgG而言。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單向免疫擴散法: 臍帶: 7.6-17g/L (760-1700mg/dl)。 新生兒: 7-14.8g/L (700-1480mg/dl)。 0.5-6個月:3-10g/L (300-1000mg/dl)。 6個月-2歲:5-12g/L (500-1200mg/dl)。 2-6歲: 5-13g/L (500-1300mg/dl)。 6-12歲: 7-16.5g/L (700-1650mg/dl)。 12-16歲: 7-15.5g/L (700-1550mg/dl)。 成人: 6-16g/L (600-1600mg/dl )。 (注:具體參考值請根據各實驗室而定。)

臨床意義(1)升高: ①結締組織?。合到y(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硬皮病、Sj?gren綜合征(斯約格倫氏綜合征、干燥綜合征)等。 ②IgG型多發(fā)性骨髓瘤、原發(fā)性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 ③肝臟病:慢性病毒性活動性肝炎、隱慝性肝硬化、狼瘡樣肝炎等。 ④傳染病:結核、麻風、黑熱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性病、淋巴肉芽腫、放射線菌病 瘧疾、錐蟲病等。 ⑤類肉瘤病。 ⑥其他:霍奇金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白塞(Behcet)病、腎炎、過敏性紫癜等。 (2)降低: 非IgG型多巴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發(fā)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繼發(fā)性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磷酰胺、皮質激素、放射線照射等)等。

注意事項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項 1、抽血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后,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3、抽血時應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二、抽血后應注意 1、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所以當皮膚表層看似未出血就馬上停止壓迫,可能會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滲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壓時間長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傾向,更應延長按壓時間。 3、抽血后出現(xiàn)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臥、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體檢。 4、若局部出現(xiàn)淤血,24小時后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相關疾病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征,遲發(fā)性低丙球血癥,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選擇性IgA缺乏癥,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小兒普通易變型免疫缺陷,小兒選擇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癥,小兒選擇性免疫球蛋白G亞類缺陷病,小兒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癥

相關癥狀類風濕關節(jié)炎,肌腱端炎,貧血,關節(jié)疼痛

1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馬海梅 - 主任技師 - 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