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隨著農業(yè)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大棚瓜菜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的重要渠道。但隨著大棚農田種植年限的增加,不少種植者為了促進生產,增加肥料的使用,但卻出現(xiàn)“越不長越施肥、越施肥越不長”的怪圈。這是因為什么呢?很可能是土壤次生鹽漬化造成的。

什么是土壤次生鹽漬化?是如何造成的呢?

土壤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堿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tǒng)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農業(yè)技術措施運用不當,也會加速其發(fā)展。大棚土地鹽漬化通常是人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比如:種植戶為爭取瓜果蔬菜高產,盲目增施化肥,大棚土壤經過多年的化肥積累,往往導致土壤積鹽發(fā)生。當土壤中鹽含量超過3%時,就造成了土地的鹽漬化。

次生鹽漬化和土壤鹽堿化的關系?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土壤鹽堿化”這個名詞并不陌生,但是次生鹽漬化這個概念則顯得非常陌生。那么兩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xiàn)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土壤鹽堿化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形成的鹽堿化現(xiàn)象,而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壤鹽堿化現(xiàn)象就是次生鹽漬化,也叫次生鹽堿化。

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危害是什么?

對于大棚種植而言,當土壤發(fā)生次生鹽漬化后,化肥施入土壤中,大約只有少部分被瓜果蔬菜吸收,而絕大部分的肥料會隨水流失或被土壤固定。因此,發(fā)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

除此之外,土壤次生鹽漬化在我國的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也非常多見。不僅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更是會造成土地的荒漠化問題。

另外,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給地下水帶來諸多影響。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續(xù)下降,沿渤海、黃海的沙質和基巖裂隙海岸地帶,發(fā)生海水入侵,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區(qū)出現(xiàn)咸水邊界向淡水區(qū)移動的現(xiàn)象。

如何破解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

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養(yǎng)分經常隨蒸發(fā)水移到表層。施用過多的肥料,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及時地吸收利用,就會在土壤中很快地積累起來。因此,破解土壤次生鹽漬化應當以防為主,綜合治理。

就一般的種植而言,對于已經形成鹽漬化的土壤,首先要清除土壤中的無機鹽離子等有害物質,降低土壤溶液的濃度,減輕無機鹽離子對土壤中根系的危害。具體的方法,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溶解析出的鹽分,再將水分排出地塊以外,反復進行。

利用種植的間歇期,農戶可以種植苜蓿、綠豆、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種植該類作物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拔出,作為牲畜的飼料使用。

種植戶使用的肥料,通常有有機肥、化肥和生物肥等。增加有機肥比例,降低化肥等無機元素的釋放比例,采用多次少量的施肥方法,既可以增加化肥的利用率,又可以有效地防止鹽漬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如果土壤PH酸堿度偏高,達到7.5以上時,可以對土壤增酸壓堿。

防止大棚土壤鹽漬化還需要重視微生物菌劑的使用,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使土壤疏松、透氣,保證種植物扎根牢固,并能夠對養(yǎng)分和水分進行充分的吸收。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