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在沙漠中奔跑的精靈——白尾地鴉

科普中國-綠色雙碳
原創(chuàng)
聚焦綠色低碳技術(shù)理念 科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
收藏

白尾地鴉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鳥類,它的外貌特征比較特別,體長約29厘米,全身呈沙褐色,屬于體型較小的沙色鴉科鳥類。白尾地鴉頭頂、下臉頰、喉部、兩翼、尾部中央的羽毛呈黑色或藍黑色,喙和腳也是黑色的。

由于長期在沙漠環(huán)境中生存,白尾地鴉的外貌特征也與沙漠干旱嚴苛的環(huán)境相適應:全身的羽毛呈沙褐色,和環(huán)境顏色十分接近,能有效地隱藏自己;嘴峰較長并稍微向下彎曲,便于在沙子中挖掘和埋藏食物;長有鼻孔須,可以有效阻擋風沙吹入鼻孔,這也是白尾地鴉對沙漠環(huán)境適應性的典型表現(xiàn)。白尾地鴉不同于其他鳥類,翅膀短而圓,因此飛行能力較弱,一次飛行的最長距離一般不超過500米,很少長距離飛行。但它們的雙腳長且強健,極其善于奔跑,常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飛”之勢。

沙漠荒蕪,白尾地鴉在沙漠中生活時何以為生呢?研究表明,白尾地鴉屬于雜食性鳥類,它既以昆蟲為食,包括金龜子、漠王甲、象甲、偽步行蟲、金針蟲等“甲殼蟲”,也食用植物果實、種子、葦葉、玉米等“素食”。

白尾地鴉大多成對活動,最多時十余只在一起,但一般不集群。它們喜歡在枯胡楊樹干上、紅柳叢中筑巢,會用干草、枯葉以及一些鳥羽、獸毛鋪墊巢穴,呈一個外徑約30多厘米、內(nèi)徑約15厘米的杯狀。在沒有樹木的地方,白尾地鴉還會將廢棄的鼠類洞穴作為巢穴。由于生活條件艱苦,每對白尾地鴉只能產(chǎn)2至3枚卵。初夏時節(jié),幼鴉破殼而出,在親鳥的帶領(lǐng)下,到樹根、土坎或草叢中學習覓食等生存技能。

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使白尾地鴉練就了“高人一等”的覓食技巧,它們非常善于儲藏食物。有科學家在野外考察中發(fā)現(xiàn)了白尾地鴉極其特別的儲食行為:當它們發(fā)現(xiàn)食物時,往往不會第一時間開吃以填飽肚子,而是先搬運和埋藏食物,并且會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清理完現(xiàn)場,以免食物被其他動物搶走或被風沙吹走。沙漠中的沙丘常常是流動的,但白尾地鴉絲毫不擔心,它們仿佛有一套專用的定位系統(tǒng),能夠準確找到自己儲藏的食物。

關(guān)于白尾地鴉,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它們?nèi)绾卧谏衬袑ふ宜?、如何以嬌小的體型抵抗風沙的襲擊以及如何抵抗沙漠地面的高溫等。希望隨著鳥類學家的進一步研究,這些秘密能一一解開。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級教師李艷芝進行科學性把關(guān)。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