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
玉米收獲后,將秸稈粉碎,長度應(yīng)小于10厘米,均勻撒入田中(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可采用機械粉碎秸稈,或機械聯(lián)合收獲,同時粉碎秸稈),秸稈還田量控制在300~500公斤。隨后,按每畝2公斤秸稈腐熟劑、5公斤尿素兌潮濕的細綿土均勻撒施在粉碎的秸稈上,采取機械旋耕、翻耕作業(yè),深翻深度在20厘米以上,并及時耙實,以利保墑。秸稈還田后,若墑情較差,耕翻后應(yīng)立即灌水,以利于秸稈吸水分解。
2.小麥秸稈直接還田技術(shù)
除小塊地用人工或收割機收割留15-20厘米高茬外,大塊地用小麥聯(lián)合收割機收割,將秸稈粉碎小于5厘米,并均勻撒開,深翻入土,深度在20厘米以上,在灌完最后一次水后深翻入土。在后茬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chǔ)上,每畝增施10~15公斤碳銨或5公斤尿素,以滿足后茬作物和微生物需要,加速秸稈腐爛。
3.小麥秸稈高茬還田技術(shù)
小麥收割時一般留茬在30~50厘米,深度在30厘米以上,以免養(yǎng)分、水分散失,也便于腐爛;在灌完最后一次水后深翻入土。深翻時一般每100公斤風干的秸稈摻入2公斤左右尿素。
4.過腹還田技術(shù)
秸稈是重要的飼料來源,可以用秸稈飼喂牛羊等食草家畜,家畜排出的糞便經(jīng)過發(fā)酵等處理,變成有機肥回田。
5.堆漚還田
(1)堆肥地點用選擇距水源較近、運輸方便的溝邊路旁、田間地頭、場院的空閑地。作物收獲后,將秸稈拉運到堆肥地點,將秸稈粉碎成10厘米左右小段,平鋪于地面圍城一個圓形或方形,每層厚20厘米,逐層堆放。
(2)每層秸稈堆放完畢均勻噴水調(diào)節(jié)濕度(濕度以60%~70%左右為宜,即用手捏混合物,以手濕并見有水擠出為適度),然后按每1000公斤秸稈用5公斤尿素來調(diào)節(jié)碳氮比,腐熟劑用量按選用產(chǎn)品說明使用。每層秸稈上要覆一層土,約10厘米厚,起到壓實秸稈的作用。
(4)秸稈堆好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一般秋冬季40~60天即可成肥。堆腐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堆溫控制在50~60℃,最高溫度不能超過70℃。腐熟好秸稈肥有黑色汁液和氨臭味,不要腐熟過度或不完全腐熟就施用,以免影響肥效。
(5)施用腐熟秸稈。一般采用基施的方式,將腐熟的秸稈均勻撒施到地表,翻耕入土,畝用量500公斤左右,播種時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shù)配合施用化肥 。
作者:梁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