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為藍(lán)藻門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Nostoscommunevauch. 的藻體,又名地木耳、地見皮、地踏菜。生長(zhǎng)范圍很,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軟,但比粉皮為脆,潤(rùn)而不滯,滑而不膩,有一種特有的爽適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涼拌、餾、燴、作羹等。
地耳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質(zhì)14.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鈣406毫克,磷157毫克,鐵290毫克,熱量為265千卡。地耳性味寒淡,具有清熱,收斂、益氣、明目的功效。主治夜盲、脫肛。外用燒傷、燙傷。地耳是物美價(jià)廉的營(yíng)養(yǎng)保健食品。
食療價(jià)值
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又稱地踏菇、地木耳、地檢皮、地軟。我國(guó)西南和西北各地有分布。夏、秋季雨后采收,洗凈曬干用或鮮用。
[性能]味甘,性寒。能清熱明目,利腸道。
[用途]用于肝陰不足,目昏夜盲,或目赤腫痛;大便燥結(jié)。
[用法]煮食,煎湯燒菜食。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不實(shí)者不宜。
[附方]
1、地耳燒肉:鮮地耳60-120g,豬瘦肉200g,切小塊,加適量食油、食鹽、醬油等燒作菜食。
本方以地耳明目,豬肉益血。用于肝血虛少、目昏眼花或夜盲癥。
2、地耳地丁湯:地耳15g,蒲公英30g,黃菊花15g。加水煎湯服。
本方取地耳清熱明目,因單行力薄,故與作用較強(qiáng)的蒲公英、黃菊花相配伍。用于肝熱目赤腫痛、多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