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蘆筍定向定植

智慧農(nóng)民
原創(chuàng)
智慧農(nóng)民致力于成為新時代農(nóng)民手中的科普建設(shè)“新農(nóng)具”
收藏


把蘆筍幼苗從苗圃地移栽到大田中叫做定植。由于蘆筍是一種多年生作物,因此定植地的選擇和定植規(guī)格是否合理,都將影響到以后十幾年蘆筍的產(chǎn)量、質(zhì)量及經(jīng)濟效益,所以一定要謹(jǐn)慎從事。

1 定植時間

按照蘆筍早期豐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要求,早春采用地膜培育的幼苗,一般在5月下旬即可進行定向定植。采用露地育的幼苗,可根據(jù)苗情在當(dāng)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定植。但無論采用哪種方式育苗,定植的幼苗都要符合定植標(biāo)準(zhǔn),即苗高0.3米左右,有三根以上地上莖,七條以上地下貯藏根,不合格的不能定植。

起苗時,育苗地的土壤要保持適當(dāng)?shù)臐穸?,若過干可適量澆水。在株行間按10厘米見方用鐵鏟切成方塊,然后將苗起出運到大田內(nèi)。

2 定植地的選擇

定植地要選擇土質(zhì)肥沃,即能保肥又能保水的壤土或沙壤土,凡是前茬是桑園、果園或林地的地塊,不宜定植蘆筍。另外,蘆筍最怕積水,不能選擇地下水位高的地塊和夏天不容易排澇的地塊。

3 挖定植溝

定植前先要深翻整平土地,按所需行距根據(jù)地形,以南北行向或東西行向劃好直線,然后沿直線挖一條寬40厘米,深40-50厘米的定植溝。挖溝時要將25厘米以上的熟土和25厘米以下的生土分開放,回填時先放熟土在底部,以利于蘆筍根系的發(fā)育。每畝按3000-5000千克土雜肥和氮、磷、鉀復(fù)合肥50千克與土拌勻施入溝內(nèi)。同時還可施入適量的土菌靈,防止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定植溝不要填平,可低于原地面5-7厘米,兩溝中間的壟面要整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小拱形,定植后隨著幼苗的不斷生長,再將壟土填回定植溝內(nèi),形成高出原地平面10厘米左右的土壟,以便汛期排水防澇。

4 定植方法

在整好的定植溝中間,劃一條直線,然后將蘆筍幼苗按其地上莖萌生的生長發(fā)展方向進行栽植,這就是所謂的定向定植。首先沿直線按株距0.3米挖定植穴,大小以能放進幼苗為標(biāo)準(zhǔn),隨挖穴隨栽植。若按南北溝向定植,將第一次抽出的地上莖或較短細的一條莖放置在北面,不可放在溝的兩側(cè);若按東西溝向定植,第一次抽出的地上莖應(yīng)放在溝的東側(cè)或西側(cè),做到與定植行向一致。將定植苗放于穴中,保證其根系舒展,然后覆土4-5厘米并按實。

定植的密度要合理,栽培白蘆筍以行距1.8米,株距0.3米,每畝定植1234棵最為合適。綠蘆筍栽培由于不受培土的要求,行距可縮小到1.4米,株距同樣是0.3米,每畝定植1587株最為合適。定植后要及時澆水,自然塌實。定植后一個月要進行查苗、補苗,補苗后要及時澆水緩苗,確保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