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雞馬立克氏病

智慧農民
原創(chuàng)
智慧農民致力于成為新時代農民手中的科普建設“新農具”
收藏

雞馬立克氏病是由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征是外周神經、內臟器官、肛膜、肌肉及皮膚內發(fā)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并發(fā)展成淋巴瘤。從而造成雞肢體麻痹、不食、拉稀、脫水、貧血等癥狀。這種病在世界各地都有發(fā)生,死亡率很高,對發(fā)展養(yǎng)雞業(yè)危害很大。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一種B群皰疹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該病毒是六角形裸體顆粒。它在雞體組織內是和細胞結合的,在許多組織中可看到不同狀態(tài)的病毒顆粒。在病雞皮膚的羽囊上皮細胞內含病毒最多。該病毒的生命力很強,病雞的糞便和墊草,在室溫條件下,傳染性可長達16周之久,雞舍里面的灰塵,也有幾周的傳染性。

2 流行特點

馬立克氏病毒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病雞和帶病毒的雞是主要傳染源。病雞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口腔鼻腔的沖洗物、脫落的羽毛和皮屑,被其他雞吸入或吃進,都能傳染該病。其他傳染媒體如雞蛋,特別是蛋殼以及甲蟲、雞螨、蚊蟲,也可傳染此病。該病的病毒還可通過空氣傳播。

馬立克氏病各年齡段的雞都可感染,不同雞齡和不同種類的雞對該病易感性差別較大,雛雞最容易感染,其中3-4周齡的雛雞發(fā)病率最高。母雞比公雞感染率高,肉雞比蛋雞更容易感染。

3 臨床癥狀

由于雞馬立克氏病毒侵害的部位不同,表現的癥狀也不同。臨床上可分為神經型、內臟型、眼型和皮膚型等四種類型,但多見的是神經型和內臟型。神經型是由于病毒侵害外周神經引發(fā)的。其中以坐骨神經和臂神經的受害最多見。其癥狀是一肢或兩肢發(fā)生不完全麻痹,步伐不穩(wěn),出現“劈叉”姿勢;病雞精神不振、蹲伏,翅膀下垂。

內臟型馬立克氏病,是由強毒力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病雞表現是嚴重沉郁、食欲減退,雞冠或肉髯蒼白、萎縮,有的腹瀉消瘦、突然死亡。

4 病理變化

神經型病變是神經顯著腫大,呈灰色或黃白色,橫紋消失并伴有水腫,神經上有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內臟型主要表現是各種內臟器官有淋巴腫瘤、性腺、腎臟發(fā)生率較高,腫瘤為灰色、堅實、切面光滑。

5 防治措施

雞馬立克氏病應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其中飼養(yǎng)管理和衛(wèi)生消毒防疫以及發(fā)病后的應急措施與傳染性法氏囊病相似。

用于馬立克氏病的免疫疫苗有馬立克氏病活疫苗CVI988株,用于接種1日齡雛雞,預防雞馬立克氏病。在頸背部注射,每只0.2ml。接種后8天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續(xù)一年半。如果是由于雞場馬立克病毒污染嚴重或超強毒存在,要選用雙價或三價苗,以加強對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