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35期活動
“ 我們的目標:0! ”
本期演講嘉賓
王中林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tǒng)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藍色能源》
王中林采訪:
放眼自然,藍色的事物似乎最能被輕易捕捉到。抬頭即是蔚藍無邊的天幕,陸地上還有占比七成的靛藍海洋。但廣泛存在的事物,往往又讓我們疏于深究。有心之人卻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能發(fā)現(xiàn)尋常中,容易被忽略的潛能。王中林院士,就是這樣的有心人。
王中林院士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回收散落在自然界當中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能源,并將其轉為電能。海洋無窮無盡的一波一涌所包含的能量,被王院士看中并進行開發(fā),也因此,這種能源被命名為“ 藍色能源 ”。
海浪 | Pixabay
“藍色能源”的想法產(chǎn)生于2014年10月份,王中林第一次把它的名字寫在論文里,并闡釋它對未來可能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而利用藍色能源進行功能發(fā)電,背后的原理,也是一個你我應該耳熟能詳?shù)奈锢韺W現(xiàn)象——“ 摩擦起電 ”。
摩擦起電被人類觀察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近26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被記載在冊最為古老的科學現(xiàn)象之一。而當王中林將目光聚焦到此并進行研究后,周圍很多人表示不解,研究它能做什么?
研究摩擦起電,能做什么?| Wikimedia Commons, Sean McGrath /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我們是知道這種現(xiàn)象,但我們不理解它。”王中林介紹到,中學課本只給我們介紹“玻璃棒和毛皮摩擦,玻璃棒帶負電,毛皮帶正電”,但沒人解釋過為什么玻璃棒帶負電,毛皮帶正電。王中林想要摸清這一古老現(xiàn)象之后的規(guī)律,并找到將它與高效利用能源相結合的方法。在研究領域也會有“熱門IP”的時代里,摩擦起電更像是被遺忘的科學角落,但王中林覺得自己很幸運,找到了這個角落:“只要什么東西去深究它,你都能發(fā)現(xiàn)你過去沒有發(fā)現(xiàn)的。”
前進的道路中,總是會遇到新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們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王中林并非一開始就專門要制造納米發(fā)電機,而是在測試納米材料的力學性能過程中,一個意外讓他開始思考調整自己的假設。“這叫 納米發(fā)電機 ,說得更準確點,叫壓電式納米發(fā)電機。”時至今日,王中林都能脫口而出他說出這句話的時間——“2005年9月20日下午,從那之后我的整個研究思路都變了,并一直行走至今?!?/p>
王中林在研究中,不吝惜任何細致的觀察、推敲和琢磨。但他當初選擇自己要就讀學校時,卻顯得有些“隨性”,竟然是按照字母順序選的?!拔覀兡莻€年代,獲得外界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手邊只有一本按字母順序分條介紹各所大學的書?!本瓦@樣,以A開頭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就成了他的首選,開啟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藍色能源夢想是網(wǎng)狀聯(lián)結數(shù)以百萬計的可捕獲低頻海波能量的摩擦納米發(fā)電機。本圖是網(wǎng)絡狀虛擬結構圖,右上角是設計的球形納米發(fā)電機 |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tǒng)研究所網(wǎng)站
如今,王中林自己也培養(yǎng)了幾百名學生。即使已是摩擦納米發(fā)電領域的帶頭人物,王中林更看重的還是師者的身份?!耙粋€教授的天職,是學生培養(yǎng),其次才是我的研究?!蓖踔辛质冀K抱有開放的胸懷,歡迎學生向自己發(fā)起學術上的挑戰(zhàn)。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態(tài)度,他的學生有很多已在各自的領域中展露頭角,成為新的領軍人物?!爸挥心芘囵B(yǎng)出挑戰(zhàn)你、將來超過你的學生,你才是最成功的老師。”
6月26日,歡迎來“我是科學家”,聽王中林講講藍色能源的故事。
監(jiān)制&策劃:吳歐
編輯:李霄
撰稿:蔡祎
排版:尹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