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物生產(chǎn)中,馬鈴薯一般是從薯塊到薯塊的無性生長過程。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可分為休眠期、發(fā)芽期、幼苗期、發(fā)棵期,結(jié)薯期和成熟期等6個時期。馬鈴薯的休眠期:新收獲的馬鈴薯塊莖在適宜條件下必須經(jīng)過一定時期后才能發(fā)芽,這一時期被稱為休眠期,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休眠。塊莖的休眠實際從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在種植上則從莖葉衰敗后收獲,看作進入休眠期。衡量一個品種休眠期的長短,應以植株生理成熟期收獲的塊莖作標準。休眠期的長短,由品種的遺傳特性和貯藏的溫度決定。在室溫條件下,有的品種休眠期只有一個月,而有的卻長達四五個月。馬鈴薯休眠在生產(chǎn)上的意義:馬鈴薯塊莖如果在2℃~4℃低溫條件下貯藏,可以長期保持休眠狀態(tài)。當溫度達到10℃以上時,塊莖易通過自然休眠而發(fā)芽。對于同一品種來說,幼嫩塊莖的休眠期要比完全成熟的長,微型種薯比大種薯休眠期長。因此,利用這一休眠規(guī)律,根據(jù)需要,通過人為控制休眠,可以使鮮食薯延長市場供應時間。加工專用薯延長加工期。種薯人為控制打破休眠,促使芽眼萌動,有利于早播種、早出苗,提高田間出苗率和整齊度。馬鈴薯種子快要下地時,打破休眠的方法:生產(chǎn)上常用赤霉素催芽處理,但要嚴格掌握赤霉素的濃度和處理時間,避免濃度過高,影響植株光合效率,導致減產(chǎn)。赤霉素使用濃度,用整薯播種一般為5~10ppm浸泡5~10分鐘;切塊播種一般為1~3ppm,浸泡5~10分鐘。編輯: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