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原創(chuàng)]玉米全蝕病癥狀與防治

實用技術助你成才
原創(chuàng)
通過互動交流和服務援助,滿足廣大農(nóng)民實用技術需求。
收藏

全蝕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可使玉米早衰,根部壞死、腐爛,籽粒不實。輕病田減產(chǎn)5%左右,中等發(fā)病田減產(chǎn)10%一15%,重病田減產(chǎn)20%一36%。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均有發(fā)生,造成大面積減產(chǎn)。1.癥狀識別及危害全蝕病在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能侵染。在苗期主要從胚根侵入,危害種子根基部,或從根尖、根部侵染,不斷向次生根系蔓延,輕者被害根系變?yōu)槔跎梁诤稚?,重者種胚或種子根變色,根皮壞死、腐爛。由于玉米次生根部斷再生,根系比較發(fā)達,所以苗期僅根部發(fā)病,可見種子根上出現(xiàn)長橢圓形栗褐色病斑,而地上部一般不表現(xiàn)癥狀。抽穗灌漿期地上部開始顯癥,初葉尖、葉緣變黃,逐漸向葉基和中脈擴展,后葉片自下而上變?yōu)辄S褐色枯死。嚴重時莖稈松軟,根系呈栗褐色腐爛,須根和根毛明顯減少,易折斷倒伏。拔出病株后,可見根部變?yōu)槔鹾稚?、8月土壤濕度大根系易腐爛,造成整個植株早衰、死亡。影響灌漿,干粒重下降,嚴重威脅玉米生產(chǎn)。在植株生育后期,菌絲在根皮內(nèi)集結(jié),呈現(xiàn)“黑膏藥”和“黑腳狀”癥狀。收獲后菌絲在根組織內(nèi)繼續(xù)擴展,致根皮變黑發(fā)亮,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腳或黑膏藥狀,剝開莖基,表皮內(nèi)側(cè)有小黑點,即病菌子囊殼。2.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該菌是較嚴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組織內(nèi)于土壤中越冬。染病根茬上的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罹病根茬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從苗期種子根系侵入,后病菌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變色壞死或腐爛,為害整個生育期。該菌在根系上活動受土壤濕度影響,5、6月份病菌擴展不快,7—8月份氣溫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速擴展。沙壤土發(fā)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有機肥多的發(fā)病輕。7—9月高溫多雨發(fā)病重。品種間感病程度差異明顯。丹玉13號、魯玉10號、自交系M017較感病。3.綜合防治方法(1)選用適合當?shù)氐目共∑贩N 如遼寧的沈單7號、丹玉14、旅豐l號、鐵單8號、復單2號,山東的掖單2號、掖單4號、掖單13號均較抗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每667m2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2500kg,并合理追施氮、磷、鉀速效肥。(3)收獲后及時翻耕滅茬,發(fā)病地區(qū)或田塊的根茬要及時燒毀,減少菌源。(4)與豆類、薯類、棉花、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實行大面積輪作。(5)適期播種,提高播種質(zhì)量。(6)穴施3%三唆酮或三唑醇復方顆粒劑,每667m21.5kg。此外可用含多菌靈、呋喃丹的玉米種衣劑1:50包衣,對該病也有一定防效,且對幼苗有刺激生長作用。編輯:范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