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原創(chuàng)]山西省大同市綠豆高產栽培技術

實用技術助你成才
原創(chuàng)
通過互動交流和服務援助,滿足廣大農民實用技術需求。
收藏

綠豆是大同市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廣,全市常年播種面積7000公頃左右,產量平均80kg/667㎡,歷史最高年份播種面積達1.4萬公頃,尤為大同縣的綠豆,具有粒大籽飽,質佳色亮、營養(yǎng)豐富、經濟價值高的特點,在省內外享有盛譽,2011年大同縣生產的小明綠豆被農業(yè)部授予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從2010年起,我們推廣該項技術,在大同縣創(chuàng)建綠豆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區(qū)面積萬畝以上,在2011年,最高產量達到196kg/667㎡,平均達120kg/667㎡。

一、適用范圍

本技術適用大同市七縣兩區(qū),屬一年一作區(qū)。

大同市農業(yè)轄左云、大同、陽高、天鎮(zhèn)、渾源、廣靈、靈丘七縣和南郊、新榮兩區(qū)。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全市屬于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5.1~7.1℃,≥10℃的年有效積溫2774~3011℃。日照時數(shù)2697~3012小時。夏季最高氣溫37.7℃,冬季最低溫度-29.9℃。一年內溫差變化大,一天內氣溫變化也大,溫差懸殊,四季分明,年均無霜期100~140天,年降雨量達384~453mm之間,大部分集中在7、8、9三個月,年蒸發(fā)量1800mm左右。

二、目標要求

通過本技術的推廣,品質達到:顆粒飽滿,色澤深綠,發(fā)芽率和營養(yǎng)價值高,蛋白質含量25.6%,脂態(tài)含量0.7%。產量達到:130kg/667m2。

三、良種選用

小明綠豆

四、栽培技術

4.1整地與施底肥

4.1.1 精細整地 綠豆根較深,子葉出土時頂土力較弱,所以對整地要求較嚴,為了使土壤松軟,應該以深耕為主。翻耕的深度還是深一點比較好,一般來講15~20cm比較合適,深耕完土壤以后平整土地。做到地平、松、碎,以利出苗齊全。

4.1.2 施足底肥 綠豆根瘤菌雖有固氮能力,但增施農家肥和磷、鉀肥,有明顯增產效果。綠豆在生長前期需肥量較大,為了保證土壤肥力,爭取綠豆取得高產,應該在播種前,施足底肥,施肥時,應該按照每畝用有機肥1500kg的標準進行施肥。撒施要均勻,以利于綠豆的生長。施肥后深翻土壤,如果有條件的最好利用旋耕機進行旋耕。這樣可以使肥料與土壤相混合,更好的發(fā)揮肥力,促進綠豆的生長。同時施磷肥30kg,碳銨15kg,硫酸鉀15kg。

4.2 播種

4.2.1 種子處理 選擇優(yōu)良品種—小明綠豆,播種前要除去粒小、組織堅硬、吸水力差的籽粒。把選好的種子曬1-2天,可提高種子活力,增強發(fā)芽勢。用0.05%的鉬酸銨溶液浸種8小時。

4.2.2 適期早播 實踐證明,播種越早,越有利于高產。因此在適播期內,盡量提前播中,為植株提供良好而充足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我市春播,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播種(5㎝地溫穩(wěn)定在14~16℃)。

4.2.3 播種量 按每百粒綠豆種子重10g~12g計算。播種量一般條播為1.5~2.0kg/667m2,撒播為4~5kg。根據(jù)以往的經驗,播種時還是多播一點種子比較好,以防止出苗后缺苗斷壟。

4.2.4 播種方法與深度 綠豆的播種方法有條播、穴播和撒播。單作以條播為主,間作、套種和零星種植多是穴播,荒沙地或作綠肥以撒播較多。播深以3-4厘米為宜。

4.2.5 合理密植 小明綠豆品種,植株直立、株型緊湊,適于密植。一般中、高產地塊9000~10000株/667m2,在干旱或土壤肥力較差的情況下,可增加到13000株/667m2以上。行距40~50cm,株距10~20cm。 4.3 田間管理

4.3.1 中耕除草 綠豆是喜溫作物,但適應的氣候范圍廣。種子在10℃~40℃之間都可順利發(fā)芽。綠豆一般在播種以后8~10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基本上無需管理即能良好生長。 隨著綠豆小苗的生長,雜草也隨著生長起來,與綠豆爭奪養(yǎng)分。應該在綠豆長到10cm左右時進行一次中耕除草。這時中耕也可增加土壤的通氣性,防止脫氮現(xiàn)象,促進新根大量發(fā)生,提高吸收能力,增加分蘗。中耕除草時需要注意,不要損傷綠豆苗的根部,因為這時綠豆小苗的根部還很脆弱,如遇損壞很難恢復。

4.3.2 間苗定苗 為使綠豆幼苗分布均勻,個體發(fā)育良好,綠豆長到12cm~15cm時,進行一次間苗處理間苗時,應該按照行距40cm~50cm,株距10cm~20cm的標準進行間苗。間苗時應該去弱苗、病苗、小苗、雜苗,留壯苗、大苗。間苗以后是否澆水應視土壤墑情而定,如墑情不好可適當澆水。

4.3.3 科學澆水 根據(jù)綠豆的需水規(guī)律,苗期和鼓粒后期需水量不多,要求土壤相對干旱一些,不宜澆水,以防徒長。開花期是綠豆需水臨界期,花莢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期灌水有增花、保莢、增粒等作用。據(jù)試驗,如果開花、結莢兩期都澆水,比不澆水的增產60%。

4.3.4 合理追肥 巧施追肥是綠豆高產栽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等到綠豆基本結莢以后,應施用一次葉面肥進行追肥,這次追肥可延長葉子的功能期,以起到增加籽粒和增加籽粒重量的作用。是高產的關鍵。追施時按照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00g的標準,稀釋成300~400倍液后進行噴施。噴施要均勻。

4.3.5 病蟲防治 適時打藥,防病治蟲是綠豆高產栽培的重中之重。

4.3.5.1 蟲害防治 綠豆開花結莢期是綠豆害蟲多發(fā)期。綠豆的主要害蟲是潛葉蠅、大造橋蟲,甜菜夜蛾等。防治潛葉蠅應使用斑潛凈,應使用20%阿維·殺單微乳劑來防治潛葉蠅幼蟲,按照每667m2用20%阿維·殺單微乳劑45g~60g的標準,將20%阿維·殺單微乳劑稀釋成1500~2000倍液以后進行噴施。噴施要均勻,可以根據(jù)病情,每隔5~10天噴藥一次。噴施2~3次即可。防治大造橋蟲,甜菜夜蛾,可用5%氯氫菊酯進行防治,按照每667m2用藥35ml~45ml,稀釋成1000倍液后進行噴霧。10天后再噴藥一次效果更好。

4.3.5.2 病害防治 綠豆的主要病害是葉斑病和根腐病等。這些病傳染性強,危害嚴重,應以預防為主。預防的方法是。首先要選擇抗病品種種植。 二是應與禾本科植物輪作, 三是種植前應深翻土壤。四是藥物防治,葉斑病和根腐病的藥物防治方法基本相同,在發(fā)病初期,可按每667m2用多菌靈80g~90g的標準,稀釋成1000倍液后進行噴施防治。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連續(xù)噴灑2~3次。能有效的控制病害流行。

4.4適時收獲

綠豆成熟不集中,宜于分批摘角,通常8月下旬左右,植株上有70%~80%的綠豆莢變黑成熟后,應該適時收摘。每隔6~8天收摘一次效果更好。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