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煒 本報記者 付毅飛 操秀英
4月20日19時41分,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之后這位“太空快遞員”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
航天器的交會對接常被喻為“太空之舞”,該技術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關鍵。我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從2011年開始,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先后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系統(tǒng)驗證了自動、手動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
2016年,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更標志著我國走向該技術的成熟應用階段。
剛剛拉開序幕的天舟一號任務,是我國空間站正式建設前的最后一次實戰(zhàn)。其間,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3次“共舞”,向交會對接技術的更高“段位”發(fā)起挑戰(zhàn)。
第一舞:陽光下的“牽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天舟一號副總設計師張強介紹,由于天舟一號的發(fā)動機配置數(shù)量、推力大小和神舟飛船都不一樣,所以本次任務的交會對接,實際上是對現(xiàn)有技術新的驗證。
比起神舟飛船兄弟們,天舟一號的“舞技”大有提高。
過去神舟飛船和天宮目標飛行器在對接前,要先一點點“挪動腳步”,慢慢把位置對齊。而天舟一號已具備360度相位差的交會對接能力,和天宮二號在飛行軌道的任意相位差條件下,均可實現(xiàn)完美“牽手”。天舟一號上還新增了星敏感器,能確保交會對接過程中姿態(tài)更加精準。
另外,與以往交會對接要避開陽光不同,此次任務中,新研制的光學成像敏感器將首次在陽照區(qū)開展工作。就像人們迎著陽光看天空一樣,這要求敏感器等設備在刺眼的光照環(huán)境下找到目標,條件極為苛刻。這次試驗將有力檢驗我國“全天時”交會對接能力。
第二舞:眼花繚亂的“芭蕾”
第一支舞跳完后不久,天舟一號和天宮二號將分開手,拉開距離,擺好架勢,上演新的舞蹈。
這一次,天宮要轉體180度,天舟從它下方繞飛,同時也轉體180度,加速趕到天宮前方,從“前向”與它對接在一起。這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如同一段“太空芭蕾”。
五院天舟一號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劉宗玉介紹,繞飛是一種高難度太空動作,需要飛行器進行多次變軌和姿態(tài)機動來完成。繞飛主要在空間站多個艙段組裝,或是飛船需要騰空對接口時應用。天舟一號繞飛并前向對接,正是為了確保未來航天器能從多個方向與空間站對接而進行的演練。他說,未來我國空間站建設中不僅規(guī)劃了前后向水平對接,還有徑向垂直對接。
此前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也開展過繞飛試驗,與之不同的是,天舟一號此次是全自動繞飛。當繞飛指令發(fā)出后,天舟的GNC系統(tǒng)會自主規(guī)劃出最優(yōu)繞飛軌跡,自動進行變軌控制及姿態(tài)機動,無需操作人員干預。
第三舞:用“桑巴”取代“慢三”
神舟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全過程需要大約2天時間。如果將其比作節(jié)奏舒緩的“慢三”,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的第三支舞,則像一段明快奔放的“桑巴”。
在天舟一號任務末期,五院科研人員為它和天宮安排了一次快速交會對接試驗,將驗證僅用6小時完成對接全過程的系列支撐技術。
該技術一旦驗證成功,將大大縮短航天員在飛船狹小空間里滯留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體力與精力付出;還有利于將生物制劑等不宜長期運輸?shù)奈锲繁M快送達空間站。此外,如果航天器遇到突發(fā)緊急情況,快速交會對接有助于迅速實施搶修與緊急救援,能進一步地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為了練就這項絕技,科研人員突破了航天器自主導航測定軌、自主快速制導等技術,將復雜的測定軌算法和遠距離導引技術工程化,把原來遠距離導引段需要地面干預的工作,交由航天器的計算機自主進行。
交會對接技術的應用不僅局限于載人空間站建設,在深空探測任務中也將發(fā)揮巨大作用。五院航天器設計專家邵立民表示,該技術將支撐實施在即的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任務,未來還將廣泛應用于各類深空探測工程中的飛行器組合。(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