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美國滿世界賣F-35生產線,不怕技術外泄嗎?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原創(chuàng)
聚焦強軍興軍實踐 助力全民國防教育
收藏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傅前哨

監(jiān)制:光明網科普事業(yè)部

網友提問:美國滿世界賣F-35生產線,不怕技術外泄嗎?

專家解答:

美國目前正在滿世界推銷F-35,主要是賣飛機(當然是有選擇性地賣),而不是出口該機的生產線。日本等少數國買來的僅僅是最簡單的組裝線,該機的大部件、動力裝置、機載設備、航電系統、武器系統等等軟硬件仍需花大價錢從美國購置。美國根本不怕技術外泄,更不怕進口國仿制。原因是第四代隱身戰(zhàn)機,成本極高、技術復雜,核心技術很難竊取。

美國花了20多年時間開發(fā)的F—22隱身戰(zhàn)斗機,研制和生產費用耗資巨大,可謂登峰造極。該機的設計、檢測、試飛和改進共開銷了400多億美元的公帑,而投入批生產后,軍方還需再撥付幾百億美元。F—22的出廠費早已從1.19億美元飆升至4.44億美元。在全部的款項中,發(fā)動機(兩臺)占16%,機體占18%,機械設備占16%,電子設備占50%。其中,機載航空電子系統占了大頭。

誕生時間比F—22晚10年左右的F—35采用了更多、更先進的航空光電設備,如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虛擬頭盔顯示系統、第3代凝視型前視紅外系統、分布式光電孔徑系統、語音控制系統等。在F—35飛機的整體研制和生產成本中,航空電子設備所占的比例應該已超過50%。這些機載系統及其軟件,要想全盤復制將非常困難。

航空軟件是設計部門的核心機密,無形資產。它的開發(fā)要占用大量的人工、時間和金錢。研制F-35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共有12萬名員工,其中的2萬人主要從事軟件和相關的產業(yè)。據報道,該公司約一半的收入來源于軟件和IT部門,也就是說,搞軍用軟件的2萬人創(chuàng)造的產值、賺到的錢,與其他研發(fā)和制造飛機平臺的10萬人一樣多。

F—35的航空電子軟件總共有2400萬行源代碼(比F—22的250萬—400萬行源代碼翻了幾番),需要上千名工程師、程序員參與編寫。其軍用航空軟件涉及的領域非常多,如飛行控制、發(fā)動機控制、火力控制、通信導航、情報收集、數據處理、信息傳遞、環(huán)境分析、任務規(guī)劃、目標判定、武器使用、戰(zhàn)術動作、敵我識別、電子對抗、飛行安全、威脅告警、故障告警、維修保障等諸多方面,僅BLOCK2/ BLOCK2B全功能作戰(zhàn)軟件就需要860萬行代碼,而用于機載系統運行監(jiān)測、故障分析、故障告警、維修保障的軟件也需要編寫1000萬行的代碼。何況所有的復雜程序和軟件都不可能一次成功,需要不斷地測試、修改、補漏。到目前為止,F-35的作戰(zhàn)軟件、應用軟件等還沒有編完和測試完成。

先進的行業(yè)專用軟件和航空電子軟件的編寫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一般國家承擔得起的,如果僅僅仿制出硬件設備,自己編不了軟件,即使造出了類似的戰(zhàn)機也不能飛、不能用,更不能打仗。而進口美國的軍用航空軟件,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花大價錢,美國人也不會賣(尤其是源代碼)。

航空發(fā)動機的仿制其實更難,F-35所配備的軍用動力裝置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如果僅仿制出一個類似F—35的機體殼子,沒有發(fā)動機也是白瞎。而這樣的高技術發(fā)動機,美國人當然不會單賣。

綜上所述,在采取了嚴格的防范和保密措施后,美國人還真的不擔心技術外泄,或被人仿制。何況,出口型的F—35,美國人還留了一手,比美軍自用的型別差一個檔次。

由此,也凸顯出我國獨立自主研制第四代隱身戰(zhàn)機的技術能力已達到相當高的層次,其水平確實可位居世界前列。

傅前哨,空軍《航空雜志》社副編審、《航空知識》雜志社編委會委員、中國航空史研究會理事。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多個頻道和欄目特邀軍事專家。從事科研、科普工作30多年,先后發(fā)表論文和科普文章數百篇。撰寫、主編各類書籍十余套。多篇軍事論文、科普文章獲全國國防科普征文獎和空軍軍事理論研究優(yōu)秀論文獎。參與和主持多型軍用飛機、無人機的研制,曾任某型軍機研制領導小組技術組負責人,獲得十多項發(fā)明專利。他發(fā)明的翼尖渦輪技術獲第四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并在“尤里卡”世界發(fā)明博覽會上獲特別金獎。先后被評為空軍先進科技工作者、空軍優(yōu)秀黨員、全國優(yōu)秀國防科普作家。被總政“全軍對外宣傳工作領導小組”聘為“全軍常備外宣專家”。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