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放眼全球
地表的大部分區(qū)域
已經被人類及其馴化物種占據
野生動植物退居邊緣地帶
這些邊緣地帶
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3%
卻擁有世界50%的高等植物物種
和77%的陸地脊椎動物物種
且大部分為當地特有
但同時
這些地區(qū)的原始植被
也有70%以上被破壞
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它們被稱為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
(點擊可查看大圖,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熱點地區(qū)含有較高比例的本地物種,同時原始植被喪失面積達到70%以上,說明該地區(qū)已受到嚴重威脅,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中國的西南山地
就是“熱點地區(qū)”之一
這里7列大山南北并行排列
組成橫斷山
(俯瞰橫斷山,圖片來源@NASA)
▼
在橫斷山的最西側
云南省的西部邊緣
是一座并不知名
且少有人涉足的山脈
高黎貢山
(高黎貢山位置示意,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這里森林遮天蔽日
百獸呼嘯橫行
仿佛混沌初開,荒蠻未褪
在2800平方千米范圍內
集中了全國17%的高等植物
其中7.72%為特有物種
相比之下以物種豐富著稱的西雙版納
這一比例也僅有3.62%
(高黎貢山特有的的大樹杜鵑,是杜鵑花屬中最高大的一種,花朵大而艷麗,攝影師@張四云)
▼
它還集中了全國
20%的哺乳動物
其中1/3為特有物種
即便是廣泛分布的動物類型
在這里也形成了特有的亞種
(高黎貢山的羚牛,是高黎貢山特有的亞種,毛色比四川的羚牛更黑,攝影師@范毅)
▼
還有一個直到2017年
才被正式命名的長臂猿新物種
天行長臂猿
(天行長臂猿,是2017年由中國科學家確定并命名的新種,是近百年來第二個被命名的長臂猿新物種,也是唯一由中國人命名的長臂猿物種,攝影師@商睿)
▼
此外
它還擁有
28種兩棲動物
48種爬行動物
300-500種鳥類
1600多種昆蟲
(綠色的獨龍江擬樹蜥,是高黎貢山少見的物種,攝影師@趙鍔)
▼
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
在整個西南山地
整個中國
乃至整個世界
都位居前列
(西南地區(qū)生物多樣性分布,高黎貢山是多樣性最高的區(qū)域之一,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在西南眾多的名山大川、莽莽荒野之中
高黎貢山并非最高,也并非最長
它憑什么脫穎而出
擔此大任?
一切
還要從它的誕生說起
01 西南偏西6500萬年以來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持續(xù)碰撞
青藏高原隆起
在高原的外圍
大地褶皺
數列山脈并行構成橫斷山
最西側的就是高黎貢山
它呈南北走向
綿延400余公里
仿佛一條巨大的
“階梯”
由北向南逐級下降
(高黎貢山地形,主要山峰和海拔,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北段的平均海拔
可達3500-4000米
最高峰嘎娃嘎普
海拔甚至超過5000米
山頂覆蓋著積雪或冰川
山形崎嶇嶙峋
(朝霞中的高黎貢山最高峰嘎娃嘎普,海拔5128米,攝影師@代保忠)
▼
向南
平均海拔降至2500-3500米
山頂已經難見積雪
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綠意
(高黎貢山福貢縣月亮石,攝影師@鄧飛)
▼
繼續(xù)向南
平均海拔僅有2000米
最高的山峰也不過3374米
山形更加和緩
(高黎貢山自然公園朱佛寺附近,攝影師@張四云)
▼
同時
處在西南偏西位置
南北走向、形態(tài)狹長的高黎貢山
又是西南季風進入中國
遇到的的第一道
“屏障”
(高黎貢山水汽來源,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大量的水汽在此被攔截
使得高黎貢山的夏秋季節(jié)云霧繚繞
充沛的水資源養(yǎng)育了植被
繁茂的森林密不透風
(獨龍江畔,高黎貢山山麓的霧,攝影師@漣漪de)
▼
雨水傾瀉在山坡上
匯聚為山間的河流
(獨龍江附近原始森林中的河流,攝影師@沈云遙)
▼
河流向兩側流淌
分別匯入兩條大江
東側的怒江
(怒江第一灣,攝影師@鄧飛)
▼
西側的獨龍江
(獨龍江,攝影師@蓑笠張)
▼
兩大水系
像兩棵盤根錯節(jié)的巨樹一般
盤踞在高黎貢山兩側
(高黎貢山水系,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水流強烈切割山體
使得山坡陡峭、地表破碎
幾乎沒有大片平地
因而長久以來
較少受到農耕的侵擾
保留了相對原始的面貌
(獨龍江埡口,攝影師@范毅)
▼
陡峭崎嶇的地形
讓山間河流逐級跌落斷崖
形成眾多瀑布
(高黎貢山山間的瀑布,攝影師@劉力維)
▼
而大型湖泊則很難形成
較大的聽命湖
也只有0.3平方千米
(請橫屏觀看,湖水湛藍的聽命湖,攝影師@王斌/西南山地)
▼
最后
西南偏西的高黎貢山
北通青藏高原
南入中南半島
東與橫斷山、云貴高原相接
西則通達印度半島
對于周邊的野生動植物而言
這座山脈是一個
“十字路口”
來自不同環(huán)境
擁有不同形態(tài)和習性的生靈即將到來
高黎貢山
該如何容納它們呢?
02 繁榮關鍵在于巨大的高差
高黎貢山谷地和山頂可相差
3000-4000米
溫差則高達
16-20℃
在不同的高度上
形成了不同的氣候、植被、土壤
這就是山地垂直自然帶
(請橫屏觀看,高黎貢山垂直自然帶,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
河谷中綠意盎然
遠處的山頂則是冰雪覆蓋
(瀘水縣洛本卓鄉(xiāng)高黎貢山,攝影師@曹家麟)
▼
而南北走向的高黎貢山
在水平方向上
也跨越了多個氣候區(qū)
(高黎貢山跨越的氣候區(qū),制圖@鞏向杰&趙榜/星球研究所)
▼
再加上破碎的地形中
時常形成獨立于周圍的小環(huán)境
多種因素的疊加
使得高黎貢山的自然環(huán)境
極為豐富多彩
這就讓原本
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動植物
都能在高黎貢山
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方土地
在山脈海拔較高處
偏好溫涼氣候的溫帶樹種
組成云端的森林
(高黎貢山鐵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2700-3100米,攝影師@張四云)
▼
來自北方的高原動物
可以順利南下
在此筑巢安家
(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高山兀鷲,攝影師@趙鍔)
▼
而在海拔較低中低山地帶
適應熱帶氣候的植物
組成茂密的常綠闊葉林
(高黎貢山中低山地帶常綠闊葉林中的栲,攝影師@歐陽凱)
▼
適應熱帶氣候的動物
可沿河谷北上
(適宜熱帶環(huán)境的菲氏葉猴,攝影師@王斌/西南山地)
▼
來自東邊的
中國南方和云貴高原的物種
和來自西邊的
緬甸和印度阿薩姆地區(qū)的物種
都可以在此生存
南、北、東、西四個動物區(qū)系
以此為匯聚中心
同時也是各個區(qū)系的邊緣
(四方動植物在此匯聚示意,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
當冰期與間冰期間交替
地球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時
一些適應了特定生境的物種
還可以在高黎貢山上下、南北遷移
渡過環(huán)境變化的時期
這使得高黎貢山
還保留了很多古老的
孑遺物種
(高黎貢山的銀杏,攝影師@楊清舜)
▼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
高黎貢山也將不過是一個生命的“收容所”
但自然之力顯然不想就此罷手
近百萬年來
高黎貢山的隆升
創(chuàng)造出許多全新而獨立的環(huán)境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
大量新物種開始誕生
新、老物種共存
組成了一個更為宏大的生命世界
高大筆直的
禿杉
憑借高達70多米的樹干
撐起傘蓋一般的枝葉
覆蓋了森林上方的天空
(禿杉林,攝影師@張四云)
▼
擁有龐大且艷麗花朵的
大樹杜鵑
為綠色的森林帶來一抹亮色
(高黎貢山的大樹杜鵑,攝影師@張四云)
▼
蘭科植物種類尤其豐富
占中國蘭科物種的1/4
包含30個特有物種
(腎唇蝦脊蘭,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除了植物以外
這里的兩棲、爬行動物
形態(tài)和顏色千奇百怪
宛若異星生物
亮藍色的白唇樹蜥
似乎給自己抹上了白色“唇膏”
(藍色的白唇樹蜥,攝影師@范毅)
▼
紅黑配色的紅瘰(luǒ)疣螈
頗有遠古生靈的氣勢
(紅色的紅瘰疣螈,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師@范毅)
▼
體表金黃的雙斑樹蛙
正驚奇地望向這邊
(黃色的雙斑樹蛙,攝影師@范毅)
▼
顏色深綠的貢山樹蛙
則躲在枝杈之間抱對
悄悄繁衍后代
(綠色的貢山樹蛙,攝影師@范毅)
▼
各種大型鳥類
在山間緩慢踱步
或展翅飛翔
有高黎貢山特有的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體態(tài)優(yōu)雅
同樣用白色裝點尾羽的
白腹錦雞
(白腹錦雞,攝影師@羅金合)
▼
從樹冠上呼嘯而過的
兇猛捕食者
林雕
(林雕,攝影師@徐永春)
▼
小型鳥類種類更為豐富
有長著兩縷白色“胡須”的
橙額鴉雀
(橙額鴉雀,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顏色鮮紅如火的
血雀
(血雀,攝影師@易永建)
▼
腹部金黃
有著一對“大長腿”的
金色林鴝
(金色林鴝,攝影師@高歌/西南山地)
▼
還有眼神“兇狠”
體態(tài)卻呆萌的
東方角鸮
(東方角鸮,攝影師@王斌/西南山地)
▼
各種哺乳動物
占領了森林和山地空間
相貌軟萌實則兇狠的捕食者
豹貓
剛剛捕獲了獵物
(高黎貢山百花嶺拍攝到的豹貓,攝影師@易永建)
▼
菲氏葉猴
端坐在樹枝上
露出標志性的白眼圈
(菲氏葉猴,攝影師@商睿)
▼
黑色的“眉毛”在兩端上翹
形成兩個“麥穗”的
戴帽葉猴
隱藏在枝葉之間
(戴帽葉猴,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近年來
新的物種仍不斷被發(fā)現
有川、滇、黔、越南金絲猴之外的
第五個金絲猴物種
怒江金絲猴
(怒江金絲猴,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以及在中國其它地區(qū)
幾乎消失殆盡的長臂猿種群
其中就有文章開頭提到的
天行長臂猿
(一只雄性天行長臂猿,攝影師@歐陽凱)
▼
成年的天行長臂猿雌雄異色
雄性體色偏黑,雌性體色偏淺
但兩道白眉是它們共有的特征
(一只雌性天行長臂猿,攝影師@范朋飛)
▼
長臂猿所屬的類人猿
是最接近人類的靈長動物
但與最終走下樹木
靠兩腿行走的人類相反
它們大部分時間靠兩條長臂
在樹木之間擺蕩
行動迅疾如風
(天行長臂猿依靠上肢活動,速度極快,攝影師@范朋飛)
▼
需要轉移到另一棵樹時
便縱身一躍
(飛身躍起的天行長臂猿,攝影師@歐陽凱)
▼
當需要靠下肢行走時
它們必須將兩臂高高舉起
以保持平衡
(依靠雙腿行走的天行長臂猿,攝影師@趙超/云山保護)
▼
天行長臂猿
為一夫一妻制
生活在樹冠上的它們
需要放聲高唱“情歌”
來吸引遠處的異性
(一只正在唱情歌的雄性天行長臂猿,攝影師@董磊/西南山地)
▼
而一旦確定自己的伴侶
它們便終生不離不棄
(一對天行長臂猿夫妻,體毛偏暗的是雄性,攝影師@歐陽凱)
▼
“四方來客”、孑遺物種和新物種
如此眾多的動植物
聚集在有限的區(qū)域內
自然會產生激烈的生存競爭
(一條大眼斜鱗蛇正準備捕食,而云南小峽口蛙則浮在水面上裝死,以期躲避捕食者,攝影師@范毅)
▼
經過激烈的競爭
它們最終各自劃定了地盤
這些地盤之間犬牙交錯
形成了許多過渡地帶
這些過渡地帶
有著交錯的環(huán)境
以及交錯的生物
因而被稱為
生態(tài)交錯帶
(高黎貢山貢山縣神田,森林與灌木的交錯地帶是典型的生態(tài)交錯帶,攝影師@李興富)
▼
生態(tài)交錯帶
不僅能容納種類和數量更多的生物
還有可能促進特有種、邊緣種的誕生
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
這被稱為
邊緣效應
(生態(tài)交錯帶與邊緣效應,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
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成就了高黎貢山生命的繁榮
然而
繁榮只是它的一面
另一面
是脆弱
03 脆弱多樣交錯的環(huán)境
一方面帶來生命的繁榮
另一方面
也讓各個物種“分到”的棲息地較小
(山谷邊緣,針葉樹、闊葉樹、灌木交錯生長,多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交錯,攝影師@王斌/西南山地)
▼
這些小塊的棲息地
能夠承載的生物數量十分有限
因此動植物的種群規(guī)模都不大
并且不同種群相距較遠
相互之間交流困難
在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交錯的地帶
環(huán)境和物種復雜
因此也變得不穩(wěn)定
一旦環(huán)境更加破碎
交錯帶的數量就會進一步增多
生物多樣性會開始減少
(邊緣增加產生的反作用,制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
而人類的活動
加劇了這一情況
在怒江河谷地帶
人們開墾農田、修建村寨
原始的森林被破壞
人類帶來的入侵物種
也擠占了許多本地物種的空間
(怒江大峽谷中的村寨和農田,攝影師@劉珠明)
▼
人們修建的道路
在大山密林中看似微不足道
但對于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樹冠上
要靠“空中走廊”遷移的長臂猿來說
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高黎貢山中的公路,穿越茂密的森林,盡管看似微不足道,卻也能對不同的種群產生顯著的隔離作用,攝影師@范毅)
▼
在越來越小
相距越來越遙遠的棲息地中
出現了更多“單身”長臂猿
常年難以找到伴侶
如今天行長臂猿的數量
在國內已不足150只
在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它們之前
便面臨滅亡的危機
天行長臂猿的未來
到底將去往何方?
在未來
對天行長臂猿和其它珍稀物種的保護
必定能夠取得更多成效
生命的美好
將延續(xù)下去
高黎貢山的原始生境
值得長久延續(xù)
因為是它
憑借一己之力
為我們保存了地球的野性與美好
謹以此獻給世界地球日
也獻給
既繁榮,又脆弱的
高黎貢山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稿:張照
圖片:秦南
地圖:鞏向杰
設計:趙榜
審校:王朝陽
封面攝影師@趙超/云山保護
專家審校:中山大學 范朋飛教授
P.S. 主要參考文獻:
[1]西南林學院.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ū)[M].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95.
[2]Yaowu Xing and Richard H. Ree. Uplift-driven diversification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 temperate biodiversity hotspot[J]. PNAS, 2017.
[3]廉振民 于廣志. 邊緣效應與生物多樣性[J]. 生物多樣性, 2002.
[4]李恒等. 高黎貢山特有種現狀及其保護[J].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7.
... The End ...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