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健康養(yǎng)生】水果里的“天生”中藥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
中心宗旨為“提高醫(yī)務人員科普能力,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素養(yǎng)”。
收藏

古人將梨、西瓜、甘蔗分別譽為天生甘露飲、天生白虎湯、天生復脈湯。顧名思義,三種果品具有與雅稱中對應方劑相似的效用。因取材便利、療效確切,且有天然的養(yǎng)生保健價值,故歷來備受關注。

梨:天生甘露飲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故字從利。梨成于金秋,花實皆白,得西方陰氣最厚,味甘微酸,氣寒無毒,其功甘涼潤肺,消痰降火,養(yǎng)陰潤喉,利便通腸,止熱嗽,除煩渴,消癰疽,解丹石、煙煤、炙煿、膏粱諸毒,可治肺熱喘咳、中風痰迷、熱結胸痞、煩心狂悶。王孟英稱其汁為“天生甘露飲”。

甘露飲古方甚多,雖藥味不同,但皆奏養(yǎng)陰清熱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飲主上焦熱盛、牙宣口氣、齒齦腫爛、口舌生瘡?!秱蟀住犯事讹嬛魅枱岫旧蠜_之咽喉痛。梨之味酸甘化陰,氣又寒冽,食之熱毒清,神思爽,如飲甘露,沐醴泉,故享“天生甘露飲”美譽。

梨因冷利之性,魏晉前不入藥用,畏其傷陽之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辛辣炙煿迭入,疾病譜逐漸發(fā)生改變?,F今病火、病痰、病消癉之人日多,此皆高粱之疾,肥美所發(fā),往往食梨奏效?!侗静菥V目》記載,古有士人,患熱疾甚深,諸醫(yī)皆言不治。茅山道醫(yī)令其日啖好梨一顆,勿間斷,經一歲竟愈。尋常之物,堪當救命大任,梨之功豈可小覷?古方治燥熱傷肺多用此物,如《溫病條辨》治療“外感溫燥,灼傷肺津,干咳無痰”之桑杏湯,《醫(yī)學從眾錄》治療“咯血,吐血,勞嗽不止”之雪梨膏,《醫(yī)醇賸義》治療“肺熱而咳”之玉環(huán)煎等。

梨為秋令應景之果,可治秋燥傷肺之咽干喉癢、咳嗽咯血。生食可清六腑之熱,熟食可滋五臟之陰。實火生用,虛火熟用。若秋季卒得咳嗽,可將生梨去核,納酥蜜,面裹,燒熟食之。秋三月可常服五汁飲(鮮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鮮蔗汁、藕汁)清燥潤肺,養(yǎng)陰生津,預防秋燥之氣耗傷肺津所致咽干咳痰之癥。需注意,肺寒咳嗽、咳痰清稀者禁服。梨性寒清利,有涼脾、凝血之弊,凡中虛寒瀉及乳婦、金瘡、血虛人并忌。

梨葉煮飲可治霍亂吐利不止并小兒寒疝?!侗静輬D經》記載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梨葉濃煎取汁,飲之大良。若食梨過多致傷,煎梨葉飲服可緩。

西瓜:天生白虎湯

西瓜,味甘性寒,功擅清胃熱、滌暑熱、除煩渴、利小水、解酒毒、涼營血,可療喉痹口瘡,治火毒時證?!侗静菥V目》引汪穎言“西瓜性寒解熱,下氣止渴,有天生白虎湯之譽”。

白虎湯為《傷寒論》中名方,主清解陽明經熱,生津止渴除煩,治陽明氣熱,化燥傷津證,兼解太陽、陽明中暍及熱病大渴,取虎嘯風生、金飚炎退之意。西瓜寒以清熱,甘寒相合,保津存液。西瓜成于七、八月間,正值炎暑燠蒸、流金鑠石之際,得西方金氣于三伏中,故治暑令諸疾,與白虎湯有異曲同工之妙。

《普濟方》載西瓜治療“暑風病”:“暑月間忽昏悶不省人事,手足搐搦……皆因伏暑兼感風而得。以枇杷葉(炙去毛),為末,西瓜一個搗汁,調葉末灌之,醒然無事?!薄督涷灱健分侮柮鳠嵘酰嘣餆┛?,或昏冒不寐,語言懶出,用紅瓤西瓜汁一碗,徐徐飲之即安。西瓜清滌伏暑與陽明盛熱,功同白虎,“天生白虎湯”之稱可謂實至名歸。

西瓜氣寒,其性主降,能將上焦之火,中焦之熱降至膀胱自小便瀉出,主治上中二焦火熱證?!端赡浡劇费灾文坎?,將生西瓜切片,曝干,日日服之遂愈。西瓜可解宿酒,必絞汁頓服乃奏效,取“湯者蕩也”之意。西瓜汁蕩滌宿酒積滯,清利濕熱酒毒,加速酒精代謝,又可養(yǎng)護因過量飲酒耗傷之胃陰,誠酒客之佳品。

西瓜瓤外青皮名西瓜翠衣,入藥涼驚滌暑甚佳?!稖夭l辨》“清熱透暑”之清絡飲,《時病論》“清暑利濕泄熱”之清涼滌暑方及王孟英之清暑益氣湯中均配伍西瓜翠衣。其功效不止于此,古方治閃挫腰痛,以西瓜青皮,陰干為末,鹽酒空心調下,立效;療燙傷,切西瓜皮置壇內,任其自爛成水,取水搽傷處,神效?!断刃妖S醫(yī)學廣筆記》載治牙疼神方:經霜西瓜皮燒灰,敷患處牙縫內,立效。若腦癰,可用鹽西瓜皮曬干,燒灰存性為末,香油調敷。若過食西瓜以致腹脹瀉利,煎西瓜皮飲湯即解。

西瓜子甘溫性升,性與瓜瓤相反,具有止血之功。鼻衄以西瓜子殼五錢,洗凈,水煎汁,服之即止?!厄灧叫戮帯份d以生西瓜子二升,洗凈濃煎,入冰糖少許,常代茶飲,可除嘔血病夙根。

西瓜藤葉可治凍瘡?!肚Ы鸱健份d用西瓜藤半斤,以水三升煮汁浸洗,日三兩度,治凍指瘃(即凍瘡)。

西瓜霜為治咽喉腫痛、口瘡喉痹要藥。簡單易配,可自制備用。制霜的方法是,將半熟西瓜切一小口,納入元明粉半斤,仍以切開之皮作蓋,封固,懸置透風處,待其吐霜,頻頻掃下,貯存?zhèn)溆谩?/p>

瓜系生冷宜少飧,免致秋冬成瘧痢。西瓜益處雖多,但多食易積寒助濕,有傷脾泄痢之患。凡寒濕體質,大便常稀及病后、產婦均應忌服。

甘蔗:天生復脈湯甘蔗,味甘性平,無毒,有和中潤腸、緩肝助脾之功,可治癆瘵癉瘧,止反胃虛嘔,息風養(yǎng)血,大補脾陰。王孟英稱其漿名“天生復脈湯”。

復脈湯,原名炙甘草湯,為《傷寒雜病論》名方,主治“心動悸,脈結代”與“肺痿多涎唾”,具陰陽并補、益氣養(yǎng)血之功。方以甘溫之藥補陽益氣,甘潤之品滋陰養(yǎng)血,味甘入脾,通過調中起到陰陽并補之效。甘蔗稟地沖和之氣生,性味甘平,甘為稼穡之味,平為中土之性,李時珍稱之為“脾之果”,可奠安中州,資助脾氣,汁漿醇厚,兼補脾陰,亦是陰陽雙補之品,夑理陰陽之功與復脈湯同,故稱“天生復脈湯”。

脾居中州以灌四旁,為元氣之母,運轉之樞。中州健則水火交媾,金木回環(huán),氣機流布,津液和調,陰陽相諧,元氣壯旺,邪不可干?!独m(xù)名醫(yī)類案》記載,古時盧絳中病疲瘵,食蔗而愈,即賴甘蔗補脾和中之功。甘蔗亦可止嘔噦反胃。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可用蔗汁配以少量生姜汁(原方比例7:1,蔗汁7升,生姜汁1升),和勻,每日含咽,久服取效。此外甘蔗又可除心胸煩熱,消渴解酲,將生蔗汁、生西瓜汁、生梨汁和勻,頓服。

甘蔗不可多服,易釀濕熱,動衄血。蔗汁經過熬煉即成砂糖,功與甘蔗相仿,亦不宜多食,過則消肌肉、損齒發(fā)、生蟲?,尤損小兒。多本古代本草著作記載,砂糖不宜與鯽魚、竹筍、葵菜同食,否則易罹癥痼害,需慎之,戒之!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版權聲明: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吳玉坤 鄭文華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本公眾號分享文章及視頻,僅供學習交流及思路參考。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士請勿隨意試藥。

評論
科普科普知識的搖籃!
大學士級
水果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合理食用水果對身體有益。
2022-09-01
李平常
大學士級
大部分水果都有食療功能,只要你學習掌握了相關知識,就能得到好的效果。
2022-09-02
劉東霖
少師級
人民幸福國家富強!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