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到航天他全精通,生命最后時刻為“北斗”發(fā)聲!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收藏

他是

著名的“863計劃”四位倡導者之一

促進北斗導航系統(tǒng)應用的牽頭建議者

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

他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他是“兩彈一星”元勛楊嘉墀

一個普通人很少見到的名字

楊嘉墀幾乎參與了每一次

對國家安全、人民幸福具有巨大影響的

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fā)

如導彈、人造衛(wèi)星

幾乎在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

每一個關鍵時刻

都會高瞻遠矚地及時提出重大建議

……

讓我們共同回顧楊嘉墀院士的一生

被侵略者罪惡行徑刺痛

立志報國

1919年7月16日

楊嘉墀出生于江蘇省吳江縣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

全國抗戰(zhàn)的序幕就此拉開

這一天恰巧是

楊嘉墀參加交通大學考試的時間

考后得知消息

他心中頓起憤恨之情

以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

考入交通大學電機系的楊嘉墀

在大學的四年間

親眼目睹了

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的各種罪惡行徑

這一切深深刺痛了血氣方剛的楊嘉墀

1941年

楊嘉墀從交通大學畢業(yè)

這四年讓他收獲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

更重要的是

讓他樹立了立志報國的信心和決心

變賣家中一切

購買祖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所需儀器

1945年

楊嘉墀研制出

中國第一臺載波電話樣機

1947年

楊嘉墀跨洋求索

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了

工程科學與應用物理系碩士

和哲學博士學位

在美國時

楊嘉墀就已經小有名氣

他用兩年時間研制完成的

高速模擬機和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

結束了光譜儀手動的歷史

被命名為“楊氏儀器”

1956年

新中國向海外留學生發(fā)出了召喚

令楊嘉墀熱血沸騰

他毅然回絕美國的高薪挽留

在夫人的支持下

義無反顧地變賣了家中的一切

購買了祖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

示波器、電壓表、真空管等

帶著這些儀器

楊嘉墀終于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中國航天事業(yè)每一步發(fā)展

幾乎都與他息息相關

回國后

楊嘉墀參與創(chuàng)建了自動化學科

率先開展了火箭探空特殊儀表等方面的

探索性研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圖片

測量原子彈核爆炸火球的

溫度測量儀

正是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楊嘉墀

帶領科研人員研發(fā)成功的

1965年

楊嘉墀參加并領導了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

姿態(tài)測量系統(tǒng)的研制

并擔任空間技術分系統(tǒng)設計師

他領導研制的返回式衛(wèi)星姿態(tài)系統(tǒng)

使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

按預定計劃成功回收

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從此之后

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每一步發(fā)展

幾乎都與楊嘉墀息息相關

我國于1975年至1987年間成功發(fā)射的

10顆返回式衛(wèi)星上

使用的都是

楊嘉墀主持研制的

三軸穩(wěn)定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

1983年至1987年

楊嘉墀連任兩屆

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副主席

促進了衛(wèi)星通信

走向國際合作與應用

著名的“863”計劃提出

提起楊嘉墀院士

不能不提著名的“863計劃”

1986年3月

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fā)展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挑戰(zhàn)

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

四位科學家聯(lián)名提出

《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

這項計劃在1986年3月提出

因此“863計劃”應運而生

此計劃意義深遠

把中國一下推到了

世界高科技競爭的起跑線上

計劃所囊括的重點學科

都收獲了累累碩果

推動了高技術的高速發(fā)展

“沒什么,事是大家干的”

2005年

楊嘉墀在86歲高齡時

又帶頭提出

關于促進北斗導航系統(tǒng)應用的建議

并得到了高度重視

這也是楊嘉墀院士失去知覺前

提出的最后一個建議

把工作視作最愛的楊嘉墀

直到病倒之前

仍然保持著每早8點到辦公室的習慣

他對工作總是來者不拒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他出了名的好說話

接任務從不推三阻四

也不說‘不’”

與楊嘉墀相交多年的

屠善澄院士曾這樣說

熟悉楊嘉墀院士的人說

楊嘉墀總是由衷地認為

榮譽屬于集體

屬于群眾

把自己放在一個默默無聞的位置上

因此

每當獲得了榮譽

面對祝賀

楊嘉墀總是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沒什么,沒什么

事是大家干的

我趕上了好時候”

1999年

楊嘉墀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時

他還是這么說的

楊嘉墀一生精儀表掌自動通信息

因國家需要

經歷了多次“轉行”

從電機到應用物理

哲學再到自動化技術和航天領域

每次涉入

他都使出自己的全力

2005年2月

楊嘉墀寫下《我這五十年》一文

這是他少有的涉及自己的文章

沒想到卻成為絕筆

2006年6月11日

87歲的楊嘉墀院士在北京逝世

在《我這五十年》中

楊嘉墀院士

滿懷深情地寫道:

“我期望我國航天技術

將不斷占領科技高地:

到21世紀中葉

能夠與世界空間大國

在航天科技領域并駕齊驅

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向楊嘉墀院士致敬!

來源:共青團中央

編 輯丨駱丞承

校 對丨王曾藝

校 審丨孫小千

值班編委丨鐘亞楠

評論
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科學技術協(xié)會
大學士級
致敬科學家楊嘉墀!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祖國科技事業(yè)做出貢獻!
2022-07-17
科普62a047820c167
進士級
緬懷共和國脊梁。斯人已逝,精神永駐,楊嘉墀熠熠生輝的名字,我們永遠銘記!
2022-07-17
發(fā)光的晶晶
太傅級
向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的航天科學家致敬!
2022-07-17